范凡的书柜
嗅到商机
初来乍到,一切都要重新开始。范凡并不害怕,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:“太阳还会重新升起。”她先去上海交大进修英语和刚刚兴起的电脑应用课程,为此,在附近裁缝铺租了一间月租300元的阁楼,破旧的沙发看得见棉花和弹簧。范凡将床单撕成几片,盖住沙发,买了条被子,就有了一个简陋的“床”。为了省钱,她精打细算,每天只花5元,“那时候,我年龄、学历都不占优势,家里还有个儿子要养,做家政、家教都想过。”
几年时间,范凡憋着一股劲儿,先是在一家金融公司做市场调研,又服务了两家投资机构。在一场工作宴席上,范凡第一次吃到了松茸。“松茸是一种名贵的野生蘑菇,在日本很受欢迎,出口量逐年攀升。”一句简单的介绍,让范凡嗅到了商机:“日本吃饭那么讲究,松茸肯定大有来历。”
不安分的心再次蠢蠢欲动,范凡辞去了待遇还不错的工作,一头扎进云南买货,再到上海卖货。一开始,她去批发市场摆摊,走了一段弯路,却也摸索出了合适的定位:“高贵的蘑菇,应该卖到高端的地方。”于是,范凡开了一家公司,一斤一斤卖野生蘑菇。她通过举办各种创意科普活动,让松茸、松露等高端“菌子”作为中国特色食品登上“奥运会”“世博会”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宴会现场,并在北京、上海的高端酒店、连锁店推广,日益提升公司影响力。
范凡成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
逐梦未来
20多年深耕蘑菇行业,范凡成了蘑菇专家,还当上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。在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上,她以“松茸的产业文化”为题发表演讲,收获了众多好评。同时,她看到了野生蘑菇之外,人工蘑菇的巨大发展前景。
自此,范凡的研究领域再次拓展,开始关注蘑菇产业文化。如何讲好蘑菇的故事?“不如搬上舞台、拍成电影,让更多人看到。”她有了新的想法。
范凡从小就颇具艺术天赋,酷爱音乐、声乐、舞蹈、戏剧和各种乐器。一颗为“菌”痴狂的心让她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一个私人创作空间,“我每天看书、写剧本,还跑到村子里和农民同吃同住,亲身体验菇农的人生。”
2023年,凝结着范凡心血的6集纪录片《蘑菇的荣耀》问世,从香菇、灵芝、金针菇、白蘑菇到银耳、黑木耳,带领观众从一朵朵小蘑菇展望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,了解几代科学家、实业家和广大菇农的人生经历和艰苦奋斗的岁月。今年,由《蘑菇的荣耀》剧组精心创作录制的节目还登上了“蘑菇春晚”,将蘑菇人、蘑菇村与蘑菇工厂的故事娓娓道来。
范凡没有停下脚步。最近,她正在研究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讲述蘑菇的故事与文化。为此,她经常沉浸在书堆里,常常一看就是几小时,甚至连吃饭时都在构思着主题。
“古今中外的美食家都视蘑菇为珍馐美馔,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物。蘑菇,虽然微小,却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。”来到上海,范凡找到了热爱;从蘑菇中,她看到了新的世界。
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